台上竞技忙,台下掌声响:两名十几岁的女生正在台上进行叠被子比赛,台下的观众不断地送上热烈的掌声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这是近日五莲县特殊教育学校举行的“童心向党,自强逐梦”生活技能比赛现场。参赛女生分别是培智班五年级的厉洁和八年级的马克华。
“叠被子这样的基本生活技能,对健全孩子来说是‘小菜一碟’,可是对智力障碍孩子来说却不容易。”校长刘克波告诉记者,“特殊教育的目的,就是努力让智力障碍孩子从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开始,逐步学会自理、自立、自强,最终能够自食其力,过上有尊严的生活。”
自理、自立、自强都离不开劳动,都是劳动的种子开出的花。近年来,该校立足特殊学生的发展需求,结合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,聚焦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精神的培育,从提升生活技能入手,把劳动理念根植在学生的心田,努力让劳动的种子开出大大的花。
让劳动教育生活化、日常化
对智力障碍学生来说,学习生活技能是他们实现自理、走上劳动之路的“总开关”。为此,学校坚持劳动教育生活化,从培养学生穿衣、吃饭、叠被子等基本生活技能入手,把劳动教育融入在校一日生活。
培智班二年级有一名女生刚入学时不会穿衣,连衣服的前后面都分辨不清。生活教师何召兰就一边教她一边帮她穿。一个多月过去了,她依然不会穿;何召兰也不恼,持之以恒地教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这名女生基本上能穿衣服了。
劳动教育的生活化开启了智力障碍学生的自理之路,既让教师备感欣慰,也让学生家长无比幸福。一名学生的妈妈看到孩子能够自理了,眼睛里含着泪,拉着何召兰的手说:“太感谢您了!”
在指导学生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后,学校又实行劳动教育日常化,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、宿舍、餐厅的卫生值日和校园卫生清理等日常劳动。“我们鼓励学生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不会的事情学着做’,让他们从‘把衣穿好、把饭吃好’发展到‘把地扫好、把物放好’,实现了从自理到劳动的跨越。”副校长迟令燕说。
从干给学生看到领着学生干
百果园和百蔬园是学生最喜欢的两个乐园。作为学校劳动社团凝耘社的劳动基地,百果园和百蔬园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、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阵地。每周三和周四下午的第三、第四节课,凝耘社的7名社员会在培智班四年级语言和劳动技能教师牟善德的带领下,根据时令和劳动需要到这两处基地劳动。比如,为樱桃树剪枝,为枣树浇水,为黄瓜插架,等等。
“刚开始,学生不会劳动,需要一个较长的教学过程。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干给他们看、教给他们学、领着他们干。”牟善德说。
刚开始,学生没有劳动意识,教师就干给他们看。为此,每当有劳动课,牟善德都领着学生来到劳动基地,自己干活儿,让他们在一旁观摩。过了一些日子,学生们萌生了劳动意识,也想参与,牟善德便抓住时机教给他们。譬如,在讲授芸豆育苗时,牟善德先在课堂上拿出种子,让学生认识并挑选出籽粒饱满的优质种子,然后教给他们芸豆育苗知识。接下来,和学生们一起泡种、育苗、移栽、浇水、插架、收获……随着时间的推移,学生们也通过在学中干、在干中学,渐渐地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事简单的劳动了。
“教一名智力障碍学生,要比教健全孩子不知多付出多少倍。但是当学生学会了的那一刻,我收获的快乐和幸福也是成倍的。”牟善德笑着说。
全域播撒劳动种子,静待开出大大的花
生活处处需要劳动,也需要随时随地开展劳动教育,对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尤其是这样。为了让劳动的种子遍地开花,学校坚持全领域播撒劳动的种子,真正让劳动理念在学生的心田扎根。
学校根据《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》,按照自我服务劳动、家务劳动、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四个领域,拟定低、中、高三个年级段的劳动技能训练内容,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各学科,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。
同时,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与德育活动有机结合育人模式,在各项综合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,扎实开展“劳动技能大比拼”“我劳动,我快乐”等多项特色活动,激发学生的劳动乐趣,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,实现品德修养与劳动能力的“双提升”。
在此基础上,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,在科普传统节日来历等知识的同时,还组织师生一起做月饼、包粽子。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品尝到亲手制作的美食,又能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快乐。
此外,为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,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相应强度的家庭劳动作业,让学生干一些叠衣物、洗碗筷、洗小件衣物、买菜、烧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。“我的女儿患有唐氏综合征,在学校的悉心培养下,她现在已经能帮我扫地、刷碗了,甚至还能自己洗鞋子。”培智班六年级女生刘佳莹的妈妈王有爱说,“虽然她不能把碗刷干净,但她能为我搭一把手,我就很知足了。”
(来源:《山东教育报》综合版)
(原标题:五莲县特殊教育学校 让劳动的种子开出大大的花)
作者:何乃华
编辑:白天
审核:周玉森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美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