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
今年以来,江苏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生产平稳、内需改善、质效提升、信心回暖的特征,1—5月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实现同比较快增长,供需两端持续好转、内生动力持续增强、社会预期持续改善。在巩固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态势的关键节点,全省各行各业全力以赴在攻坚克难中稳增长、稳预期,在统筹发力中解难题、补短板,在真抓实干中增动能、创增量。上半年刚刚结束,下半年已经开启。记者分析1—5月工业、农业、消费、投资、外贸等领域相关发展数据,并深入一线观察,感受到江苏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的勃勃生机。
【资料图】
【数据亮点】
乡村振兴,产业为先。近年来,江苏依托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,发展特色产业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全省96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408亿元,增幅8.3%;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2.03亿人次,综合收入604.7亿元,增幅分别达到51.5%和31.4%。
【一线案例】
芦笋是蔬菜之王,具有营养价值高、经济效益高、带动增收高的特性。近年来,涟水县依托特有的弱碱性沙土,大力发展芦笋产业,现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,芦笋产量占全国的30%。随着小小芦笋拔节生长,村民生活也更上一层楼。
6月26日,记者来到位于涟水县红窑镇的春竺芦笋产业园内,一大片碧绿的芦笋娇嫩欲滴,长势喜人。工人们正忙着采摘、打包、搬运上车,这些新鲜采摘的芦笋即将被运往南京和上海批发销售。“今年芦笋行情好,一斤能卖到九块五毛钱,待会就有客户来运走300筐。”涟水县芦笋协会会长、瑞丰农业负责人郑标高兴地说,其公司种植的芦笋达4200亩,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芦笋1万余亩,预计今年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,利润可达450万元左右。
红窑镇芦笋产业的发展,离不开政策助力。2020年2月,涟水县委、县政府出台了《关于推进芦笋产业发展的六条意见》,统筹整合涉农资金,对2019至2021年新扩芦笋按面积进行补贴,第一年每亩补贴800元,第二年每亩补贴700元。截至目前,涟水县共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096万元投入芦笋产业项目,撬动社会资本3.5亿元,为31个村集体一年增收178.8万元。
如今,涟水已形成以红窑芦笋产业示范园为核心,辐射五港、黄营、梁岔、唐集等周边镇的2万余亩种植区域。全县设施化芦笋年产5万余吨,总产值超10亿元,“涟水芦笋”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小小芦笋已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亮丽名片。
“现在不仅土地流转有收入,在芦笋基地打工一年还能拿五六万块钱,我很知足。”村民孔庆平是土生土长的红窑镇人,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。据悉,位于红窑镇金城村境内的春竺芦笋产业园占地面积2200亩,共带动周边群众近4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,该项目每年还为20个低收入村实现增收,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2万元。
近年来,涟水县坚持以科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,积极与江苏省农科院、江苏科技大学、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合作,设立科研平台,编制地方种植标准,提高芦笋品质,累计培育“春雨”“春竺”“绿富”“芦小羡”等多个品牌。同时,延长产业链条,新建冷链设施和芦笋加工生产线,开发芦笋汁、芦笋面条、芦笋水饺等系列产品,打造绿色健康芦笋产业链,这也正是当地产业提档升级的一个方向。
【记者观察】
涟水县红窑镇依托特有的弱碱性沙土,突出绿色化、优质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,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,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。这启发我们,发展现代农业要“对症下药”,各地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,应立足区域内农业资源禀赋,引导农产品因地制宜集中优势发展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加快融合,不断延伸农业全产业链,从而达到提升农业效益、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林杉 颜颖
上观号作者:交汇点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美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